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恆春古城與鵝鑾鼻燈塔-古往今昔】 歷史背景 恆春古城 鵝鑾鼻燈塔
城池規劃  古城滄桑  清領時期臺灣行政區域劃分沿革  牡丹社事件
清領時期臺灣行政區域劃分沿革
年代 行政區城劃分
康熙二十三年
(1684)
鄭克塽降清,結束了明鄭在臺灣二十二年的統治。清廷內部經過一番棄臺留臺的爭議後,決定將臺灣納入版圖,清廷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分巡臺廈兵備道,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以臺廈兵備道為全臺最高的文官,各駐半年,兼理學政。雍正五年(1727),清廷將臺廈道的轄區縮小到僅管臺灣和澎湖兩地,故稱臺灣道或臺澎道。
雍正元年
(1723)
在原諸羅縣境,劃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初設時又稱淡水海防廳)。雍正五年(1727) ,添設臺灣府通判一員駐澎湖,裁澎湖巡檢一員,增設澎湖廳,至此臺灣府統轄四縣二廳。
光緒元年
(1875)
清廷先批准在臺灣南部增設恆春縣,隸屬臺灣府。後在北部原淡水廳分設新竹縣、淡水縣與基隆廳,噶瑪蘭廳改為宜蘭縣,設臺北府統轄此三縣一廳。又改南路理番同知為撫民理番同知,駐卑南;改北路理番同知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駐水沙連。光緒十年(1884) ,發生中法戰爭。經歷此役之後,清廷體認到臺灣地位重要,派遣劉銘傳來臺實施建設,鞏固海防,作建省的準備。至光緒十三年(1887)正式設立臺灣省。
光緒十五年
(1889)
建置完成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臺灣府領臺灣、彰化、雲林、苗栗四縣及埔里社廳;臺南府(原臺灣府)領安平(原臺灣縣)、鳳山、恆春、嘉義四縣及澎湖廳;臺北府領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後山設臺東直隸州,卑南廳改設直隸州同知。省以臺灣府為首府,今臺中市南區為省會,駐巡撫,因設備未周,而暫駐臺北。
 
清領時期臺灣行政區域劃分

1684~1722
康熙23年~康熙61年
1723~1787
雍正元年~乾隆52年
1788~1874
乾隆53年~同治13年
1875~1886
光緒元年~光緒12年
1887~1895
光緒13年~光緒21年
臺灣縣 臺灣縣 臺灣縣 臺灣縣 安平縣
  澎湖廳(1727) 澎湖廳 澎湖廳 澎湖廳
        嘉義縣
  鳳山縣   鳳山縣   鳳山縣   鳳山縣   鳳山縣
              恆春縣   恆春縣
                   
  諸羅縣   諸羅縣   嘉義縣   嘉義縣 臺灣縣
      彰化縣   彰化縣   彰化縣 彰化縣
                雲林縣
                  苗栗縣
              埔里社廳   埔里社廳
              卑南廳 台東直隸州
            新竹縣 新竹縣
            淡水縣 淡水縣
      淡水廳   淡水廳 宜蘭縣 宜蘭縣
          噶瑪蘭廳   基隆廳   基隆廳
          (1812)       南雅廳(1894)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