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恆春古城與鵝鑾鼻燈塔-古往今昔】 歷史背景 恆春古城 鵝鑾鼻燈塔

羅發號事件  牡丹社事件  燈塔構造  閃爍的燈塔  

  羅發號牡丹社事件後,美國和日本政府因此要求清廷在此處設燈塔。
在外交壓力下,清廷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特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W. F. Spindey),從打狗(高雄)出發前往瑯嶠勘察燈塔建地,並用一百銀兩向龜仔角社原住民購買燈塔用地建塔。燈塔於1881年(清光緒7年)動工,1883年(清光緒9年)建成。為防範原住民攻打,官方還派了五百兵力守護。

 

鵝鑾鼻燈塔燈火中心的高度,自最大潮面算起是56.4公尺,白色圓形鐵塔內地下1層,地上4層,地下層儲煤油,第1層餐廳辦公室,第2層為洋人休憩用,第3層還是設置格林砲,第4層則為燈塔光源,。燈塔外圍環築白色圍牆,燈塔擁有砲壘式的外觀與滿佈槍眼的圍牆,圍牆外還有壕溝,而整個塔區建築屋頂都是「蓄水坪」,雨水沿著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蓄水池,水源自給自足,這些都是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與圍困而建造的設施,也因此鵝鑾鼻燈塔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建造費用為白銀20餘萬兩。



初設的鵝鑾鼻燈塔,一等定光五芯煤油燈,光力大,500支燭光,向七星礁方向設紅色光弧示警。
甲午戰爭後,清軍在離台前,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毀南台灣鵝鑾鼻燈樓、石牆,以及石路碼頭。燈塔在9月13日摧毀。
日人重行修復,燈塔整修完成,改裝煤油白熱燈,光力增強至26,000支燭光。
燈塔架設電話線,是為恆春地區第一部電話。
改為頓光燈,二次大戰時該燈塔為盟軍轟炸燬損失慘重。
後又多次改裝,並換為電氣驅動,每4秒一閃。
重建後,塔高21.4公尺,塔頂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經過大型旋轉透鏡後,光力為180萬燭光,每10秒一閃,照射距離達27.2浬(,是目前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被稱為「東亞之光」。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