騏麟(W.A.Pickering)前導下,美軍雖登陸成功,但遭到原住民伏襲,麥肯吉少校(A.S. MacKenzie)戰死,美軍撤退,美國政府態度轉趨強硬。清廷恐開罪美方,命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士500員南下,到柴城(車城)受阻無法前進。
清廷方面亦無法解決,於是李仙得自行偕同通事六人,1867年10月10日與琅嶠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直接交涉,雙方達成口頭協議,同意歸還船長亨利夫婦的首級及所劫物品,並答應不再殺害船難者,1869年2月28日李仙得與卓杞篤再度會面,正式簽訂了書面協議,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
羅發號事件雖告落幕,柏爾少將及其他參與這次討伐行動的美國軍官,在遠征檢討報告中,明確指出清廷必須承擔此項責任。但清國方面似乎仍因循原有的消極政策,地圖也明顯的標出官權不及的「番界線」。加上清政府一再默認無力處理愈來愈多的船難暴行,當琉球船民害難時,清廷亦表示對於原住民無力管理,終於發生了日本攻打原住民牡丹社事件。 |